“他們有沒有在工商局辦理的營業(yè)執(zhí)照?”
司機聽這話笑了一聲,“有個屁,要那玩意兒干什么,有車有駕駛證就能干這活,用不著去工商,不夠麻煩的?!?
旁邊一個大姐出聲道,“害,沒人愿意費那勁,十天半個月辦不下來不說,為了個執(zhí)照天天跑前跑后的,我有個表姑家想開個飯館,前前后后交了不知道多少資料,后來干脆送了點錢走了后門一個禮拜就辦下來了。都是小老百姓,靠著規(guī)矩吃飯,那不知道餓死多少人了。”
有工商的審核把關,起碼車輛安全,能避免交通工具超過使用年限而造成事故,這些顯而易見的好處,似乎壞在了程序繁冗上。
“現在有網約車的平臺,審核注冊程序都已經簡化,否則這樣非法運營要是被人舉報了,這些年掙得錢就白費了。”
聽罷,司機覺出了不對勁,回頭看了唐珵一樣,正見他一臉坦然正襟危坐,不像是普通人,語氣嚴肅道,“你是什么人???”
唐珵抬頭看了他一眼,笑道,“我在北京的大學當老師,有些年沒回來了,小時候經常來這里坐車,今天回來看見人這么少就覺得奇怪。”
一聽唐珵是老師,司機放下了警惕性,熱情道,“原來是大學老師啊,我說瞧著你就是個文化人的樣子。那網約車平臺他們也了解過,但聽說平臺要和他們分錢的,司機累死累活拉一趟人三十塊錢,他們什么都不干就拿走七八塊,這誰樂意?而且聽說規(guī)定必須得用轎車,那轎車一趟才能拉幾個人,還不如開面包車多拉幾個多掙點。
唐珵有些好奇,客車和私家車運營算得上是競爭對手,但這客車司機好像句句都在維護,“師傅,私家車搶了你們的生意,你們不記恨?”
司機擺了擺手,“你看看那些車上的司機有幾個年輕人?都是和我一樣年紀的人,五六十歲找不上工作,不是去看門就是來開車,我們和年輕人爭什么?”
車上有人應和道,“這些年縣里能干的人不是出去念書就是出去做生意,留下來的都是拖家?guī)Э诘?,能有個營生不容易?!?
唐珵聽了一會兒便不說話了,新聞只陳述事實,保持客觀,不分對錯。
但是在互聯(lián)網加持下的新聞影響力,可能就需要行業(yè)下的每一個人去分擔了。
唐珵始終覺得,好的新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矛盾。
況且,現下的矛盾說到底其實就在看法規(guī)公理大不大得過人情長短。
越是小城市,中間的界限越模糊,三言兩語論不出對錯。
車行到一半堵車了,前面堵了十幾輛重型卡車,司機干脆轉頭從一個村子里走小道繞路,一來一回折騰了兩個多小時,村莊里的路崎嶇難走,顛了一路,中路也沒來得及吃放,下了車唐珵就皺著眉頭感覺胃里不適。
深呼吸了幾口還是感覺到胃里惡心。
從客車站出來抬頭看了看,縣里這些年發(fā)展的很好,過年掛的燈籠還沒有摘,幾乎每條街上都有,小縣城有小縣城的格調和繁華。
唐珵回來前打聽了一下,聽說前些年老房子拆了,唐建業(yè)的房子估了七十多萬,四十多萬買了個樓房剩下的三十多萬,在唐建業(yè)被診斷出得了結腸癌的時候,一半被林紅梅卷跑了,一半落到了那沒皮沒臉的老兩口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