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局勢早已攪成一團亂麻。
天子要借逐星寶刀,施威于武林;而不滿朝廷已久的江湖人打著給魏家奪刀的名號,行刺朝廷要員。
江陵魏氏夾在中間,處境本就分外尷尬。
魏家若是臣服于朝廷,辜負各路英雄豪杰的俠義,必使自家的名聲盡喪。可又倘若一味地跟朝廷作對,攪起江湖與朝廷的腥風血雨,魏家必定要背上累累血債。
魏聽風思來想去,若是魏長恭在世,無論哪一種局面,都是他不愿見到的。
魏聽風求和的態(tài)度一向堅定;有幸的是,潁川侯梁慎行遭受數(shù)次刺殺,竟也能為了兩方安定,將此事按住不表,遲遲不肯發(fā)罪。
正因如此,這才急壞了本想看好戲的蠻羌人,不得不在暗中煽風點火,往這一觸即發(fā)的緊張局面上,再倒上一口熱油。
他們知道梁慎行與蠻羌之間有著血海深仇,將魏聽風的身份告知,亦是為了挑唆梁慎行與魏聽風的關系。果不其然,此次談和之會,頃刻間破裂。
而為防患于未然,蠻羌還做了兩手的準備——將魏聽風非魏家血脈的事,告訴了曾與他爭奪家主之位的魏修平,試圖挑起魏家內亂。
那么魏聽風與梁慎行談和失敗也就罷了,倘若真得談和成功,這廂魏聽風的身份一旦暴露,魏家也必定不會再令他主事。屆時魏家群龍無首,各自為營,宗族上下無法統(tǒng)一抉擇,到底是親朝廷還是近武林,到了那時,也必生禍端。
此計看上去算無遺策。
只可惜他們漏算了魏修平此人,漏算了魏家同氣連枝的宗族關系,也漏算了撐著江陵魏氏百年聲望的俠骨丹心……
魏聽風不得不感謝蠻羌趁勢挑唆,畢竟要想從敵人轉化為盟友,契機無非是一個“共同的敵人”。
直接與梁慎行談判,怕是不成了。
魏聽風與他之間,不僅僅隔著蠻羌和大周之間的仇恨,還有一個秦觀朱。
好在魏聽風也知做了萬全的準備,并未將談和的希望盡數(shù)寄托在梁慎行一人身上——在此之前,他向京城傳過一份加急的信件。
對方也很快給出回應。
八百里弛傳的公文,由兵士送到了梁慎行的手上。與公文一同到來的,還有云州知府劉齊。
劉齊躬身抱禮,拜見梁慎行,而后坐在床邊,詢問梁慎行的傷勢可好。
梁慎行看罷公文,手中狠狠一攥,幾乎將公文攥成碎末。
他咬了半晌的牙,眼睛通紅,質問道:“相爺為什么要給魏聽風作保?他知不知道,魏聽風是蠻羌人,更有謀害魏家家主魏長恭之嫌?”
劉齊已知這公文來晚了一步,嘆道:“梁侯,既然相爺調派下官來接手此事,下官也會盡力而為,不辱使命。侯爺有傷在身,此次就好好休息罷?!?/p>
梁慎行與劉齊同是宰相高執(zhí)的學生。
梁慎行入將以后,得過高執(zhí)不少點撥與提攜。高執(zhí)算是他朝中的恩師,梁慎行對之一向敬重。
可如今高執(zhí)竟然站在魏家一方,令梁慎行不由大為惱火。
劉齊跟在高執(zhí)身邊數(shù)年,知道其中原委,見梁慎行滿腹不甘,怕他不肯輕易交權,這才將其中原委娓娓道來。
高執(zhí)此人才華非凡而心思詭巧,表于科舉應試當中,使他既得了個進士的銜兒,又居于末流,被分配到江陵做了個九品的閑曹散吏,不得重用。
他在江陵無非是做些收錄獄案的瑣事,有暇時專愛拉著同僚講奇案。
高執(zhí)此人口若懸河,舌燦蓮花,講起故事來比那專門說書的還要動人,且分章回,一日一章,講罷就等下回分解。
為此同僚官吏無事時就愛找他喝酒,也曾打趣兒,講高執(zhí)就是去江陵城中支個攤兒,專門說書,也比當官發(fā)財。
誰料高執(zhí)還就真去江陵大街上擺上攤子。一來二去他也掙出些名聲,使得魏家的二公子魏長恭慕名前來。
魏長恭平日哪兒都不去,就愛搬個小板凳聽高執(zhí)說書。魏家財大業(yè)大,魏長恭不識金銀可貴,給高執(zhí)不少賞錢,魏長恭得空時還會請高執(zhí)喝酒。
魏長恭抱著酒壺倒在榻上,問高執(zhí):“高兄這么好的才華,埋沒在江陵實在可惜?!?/p>
高執(zhí)當他客氣,也道:“二公子性情不俗,結天下友,行仗義事,不也還是甘在江陵這一方水土中?我嘛,至少還算個官?!?/p>
魏長恭哈哈一笑道:“我性情不俗,是因我不做官?!?/p>
高執(zhí)斂袖,伸出大拇指,道:“二公子境界高。我就很俗,最愛當官?!?/p>
“高兄才是真的‘高’,這出世容易,入世卻難。高兄身為九品散吏,卻有廓清環(huán)宇,以肅政風之志,實屬難得。”
“二公子不笑我蚍蜉撼樹,自不量力?”
“哎,”魏長恭搖搖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圣人也。不過高兄出身低微,無人賞識,在官場中寸步難行。你若有心仕途,我倒可以助高兄一臂之力。”
“哦?何解?”
魏長恭也不解釋,“高兄靜候佳音便是?!?/p>
高執(zhí)哂笑:“看來二公子早有打算。”
魏長恭將壺中酒盡數(shù)飲凈了,醉意濃濃地說道:“不然,你以為我干甚放著捉魚逗鳥,美人金玉之事不睬,天天聽一男人說書?”
高執(zhí)問:“你想從我這里得到什么?”
“好官?!蔽洪L恭眼色認真起來,回答道,“我想看高兄成為一個好官。除此之外,別無他求?!?/p>
果真如魏長恭所言,沒過多久,一封京城的調令就發(fā)到江陵,將高執(zhí)調回京都,任吏部主事。從此,高執(zhí)的仕途順風順水,節(jié)節(jié)攀升,幾經(jīng)數(shù)十年宦海沉浮,終才有了今日的高相爺。
劉齊跟梁慎行解釋,“這魏長恭不僅僅是相爺?shù)暮糜?,更對相爺有知遇之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