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第 314 章
正當后宮眾人還沉浸在麗貴姬被賜死、懿容華貶為庶人打入冷宮的消息中, 沒有回轉(zhuǎn)過神來的時候,乾元宮頒下了謝太后即將過五十五歲壽辰的旨意。
不僅如此, 圣旨中還點名了讓各地藩王和周邊附屬小國,前來朝賀祝壽。
此道旨意一下,頓時讓前朝后宮的所有人都驚詫無比。
這宮里誰不知道,謝太后最不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過生辰。
至于謝太后為什么不喜歡過生辰,宮內(nèi)私底下一直流傳著多種版本, 說法最多的還是謝太后的生母,是因為生她難產(chǎn)而亡的。
當然, 這個說法也只限于傳言,是不是真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就這樣, 因著謝太后從來不過生辰的緣故,弄得皇上和后宮妃嬪,也只好跟著不過生辰了。
現(xiàn)在卻突然來了這么一出,眾人除了訝異之外, 心里猜測著, 難道是謝太后覺得五十五歲壽辰比較重要,突然又想過了, 這才讓皇上頒下這道圣旨的。
只是謝太后的生辰是在十月中旬, 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七月下旬了,只有兩到三月的準備時間,說實話,時間上有些太趕了。
特別是各地的藩王, 要是封地離得近一點的還好,要是那封地離得遠的,從圣旨傳達到的那一刻開始,可就就要緊著往京城這邊趕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眾人操心的事情,從圣旨的下達的那一刻開始,她們要操心就是在圣壽節(jié)上,要給謝太后送什么禮物。
畢竟太后娘娘生辰,送的禮物也不能太寒酸了不是。
不過,要是能讓謝太后看進眼里,替她們在皇上面前美言兩句,那也值了。
所以,一時間,前朝后宮的眾人都開始各顯神通,為謝太后生辰禮物而操心上了,就連玉芙宮也不例外。
看著這種場景,蕭婉詞忍不住感嘆。
幸好謝太后不是年年過壽辰,要是年年過的話,光想著每年送什么生辰禮,是不是想的也頭禿啊。
過完了中秋八月十五,天氣一日涼過一日,下過兩場秋雨后,日子過的飛快,轉(zhuǎn)眼就進入了深秋十月。
稱病許久的夏皇后,也在謝太后的說和下,終于被衛(wèi)離墨放了出來。
夏皇后復出,最先恢復的自然就是每日清晨的鳳儀宮請安了,為了此事,賢妃還拉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冷臉。
好在皇上幷沒有下旨意,讓她將六宮宮權(quán)還給夏皇后,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夏皇后當然心里不舒服,可惜在謝太后那里旁敲側(cè)推了兩次,都被謝太后模棱兩可的話,糊弄過去了。
她也只好作罷。
隨著謝太后生辰臨近,各地藩王入京,整個京城開始漸漸熱鬧起來,宮里也不例外。
今日不是這個王爺進宮覲見皇上,就是明日那個王妃進宮給太后皇后請安,一時間后宮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先帝膝下存活下來的皇子,總共有五位,衛(wèi)離墨行三,憑著自己的嫡子身份,封為太子,繼承帝位。
當年的大皇子,也就是現(xiàn)在的端王,因有腿疾,不良于行,再加上生母位份低,雖為皇長子,可早早的就失掉了競爭帝位的資格。
先帝二皇子,得封康王。
按說在儲君之爭中,康王是最有能力同封為太子的衛(wèi)離墨,有一爭之力的人,可惜生母云妃,卻在昔日的宮斗中敗下陣來,遭了先帝厭棄。
再往下,就是四皇子平王。不過,從他的封號上就可以看出,他幷不怎么得先帝寵愛。
五皇子早殤,雖序了齒,卻幷沒有長大成人。
六皇子豫王,是年齡最小的幼子,只有十四歲,也最得先帝寵愛,可也正因為年齡最小,還沒有來得及建立屬自己的勢力,先帝就駕崩西去了。
說起這幾位,那就不得不先說說當年的儲君之爭了。
先帝死前的頭一年,察覺身體有恙后,不知聽了哪位大臣的建議,就將年長的端王、康王、平王趕到了他們的封地去,幷下旨,三人無召不得回京,當時只留了最小的豫王在身邊。
等到先帝駕崩,幾位王爺回京奔喪,可惜那時木已成舟,衛(wèi)離墨早已登基為帝,想爭位的他們,就是想使點絆子,都不能夠。
等辦完先帝的國喪之后,衛(wèi)離墨做的更絕,以新帝的身份,又將幾位王爺趕回了各自的封地,順帶著還讓他們把自己的母妃,一起捎了回去。
美其名曰,讓太妃們頤養(yǎng)天年,同自己的兒子孫子,共享天倫之樂。
當時就把眾位王爺氣得都想罵爹了。
他們當然不想回去,比起京城的繁華富庶,他們封地實在是不怎么樣,也就端王因有腿疾,先帝出于一種補償心理,那封地還算比較富庶
可惜啊,衛(wèi)離墨根本不管這些,連最小的豫王都不能留下,其他的幾位王爺想留在京城,那就更不可能了。
是以,這一番操作下來,大景皇權(quán)得以平穩(wěn)交接,沒起什么波瀾。
現(xiàn)在一場太后壽辰,讓眾兄弟再次相見,自然免不了要聚在一起熱情寒暄,敘說敘說當年的兄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