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吃飯之后,我們雜志到了一月一度的做版期,一連五六天加班,我跟王德全沒有再見面,但是微信上每天都有來往。
也不是沒完沒了地聊,畢竟大家都要忙正事。只是有話題就多說一些,沒話題就像上面那樣,不輕不重地寒暄兩句。
準確地說,話題主要是我在找,王德全會耐心地回應(yīng),但從來不會主動提出什么。這一度讓我很挫敗,疑心對方是否不愿理我,只是礙于面子不得不敷衍。可你要說他沒這個意思吧,他又會堅持不懈地發(fā)問候消息,一早一晚打卡似地準時。
只有在談到專業(yè)問題時,這個人才會變得健談,甚至于耳提面命。比如這幾天霧霾重,我媽轉(zhuǎn)發(fā)給我各種抗霾清肺的方子,我問他靠不靠譜,本來就想聽個“是”或“否”,結(jié)果向來慢吞吞打字的王德全頭一次用語音給我回了長篇大論。
“這些方子要辨證看待,潤肺的作用是有的,但是防霧霾未必切實。川貝燉梨和羅漢果從藥性上講都屬涼性,陽虛之人要慎用。連霧霾是寒邪熱邪都沒有分清楚,也不看人的體質(zhì),就用寒涼的藥物來調(diào)理,這是說不過去的……”
“如果一定要用,可以選擇補脾補肺的方子,培土生金,增強肺氣,抵御外邪。或者用一些宣肺的方子,可以幫助排出外邪。但是歸根到底,一定是因人而異,分別調(diào)理的,沒有給我看過診,我不能給出具體的答復(fù)……”
我當時正在跟一個作者扯皮催稿,沒顧得立即回復(fù)。等完活以后,切換聊天界面,發(fā)現(xiàn)他還在不折不撓地追問:“聽到?jīng)]有?”
聲音之沈厚,口吻之強勢,讓我差點兒以為他今天又拿錯了隔壁霸道總裁的劇本。
正醞釀怎么回答,屏幕上突然蹦出來一個大肚大耳的彌勒佛,金光四射,無比閃耀,笑容可掬地問,“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