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內的氣氛頓時陷入凝滯。
每日舉行朝會的太和殿,正是傳說中的金鑾殿,也是皇宮內最大且規(guī)格最高的殿宇。
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金龍紋,蟠龍金柱、龍門寶匣、金磚墁地,金碧輝煌,莊嚴而肅穆。
皇太子并未年滿二十弱冠,亦尚未正式入朝,皇帝卻要派其出京賑災,在場文武百官皆噤若寒蟬。
許多自稱“太子黨”的大臣認定了皇帝居心叵測,圖謀不軌。
君王正值盛年而儲君長成,太子殿下又如此得人心,美名遠揚,只怕是礙了圣上的眼啊。
從皇帝給太子指婚一個寒門小戶女為正妃起,朝野內外便掀起一陣軒然大波。
若非太子適時出面澄清,稱太子妃楊氏是他親自所選,都有迂腐守舊的大臣欲要血濺太和殿,以死進諫了。
“微臣以為不妥,涿州蝗災肆虐,儲君乃國本所在,怎能令太子殿下紆尊降貴前往賑災呢?”忽然一人慷慨激昂道。
皇帝面不改色,“太子久居深宮,從未切身體察民情,如今年至十七,正應多朝外歷練?!?/p>
“朕與太子年歲相當之時,已能御駕親征擊退斡剌。”
這平靜的三言兩語間,隱含著不容人置疑的帝王威嚴,帶著千鈞力道,迫得人說不出話來。
昔日蕭恪臨危受命承繼大統(tǒng)時也不過十六,正因他親自領兵抗擊直逼京師的斡剌大軍,避免國都南遷,才徹底穩(wěn)坐帝位。
仍有大臣提出異議,皇帝置若罔聞。
兄長永順帝荒誕無稽的死法長年累月橫亙在他的心頭。
太子自成婚以來隱隱有沉湎女色的傾向,若再不加以干預,繼續(xù)放之任之,恐怕又要重蹈覆轍。
另一頭,文華殿的早課剛結束,太子便得知自己即將出京賑災的消息。
他微怔一瞬,卻也并無抗拒之意。
“舒慶,命人去與給王編撰傳個話,不必前來講讀午課,孤得去一趟南書房與父皇商議賑災之事?!笔挰J緩聲吩咐。
“是,奴才這就去辦!”隨侍太監(jiān)舒慶連聲應下。
而另一旁的徐承宗卻是欲言又止,仍想重提讓妹妹徐妙華入東宮的事。
對于楊滿愿的拒絕他并不以為意,只認為她出身小門小戶果真是心胸狹隘,目光短淺。
他們魏國公府歷經(jīng)百年屹立不倒,豈是楊氏一個出身微賤毫無母家助力的太子妃能比的?
徐承宗深信太子定會權衡利弊,與他們魏國公府聯(lián)姻有益無害。
可沒等他開口,太子已在一眾內侍的簇擁中離開了文華殿。
徐承宗立在原地,怔怔目送一行人走遠,心中暗恨方才就該早些將話說出口的。
如今也只能等太子賑災結束歸京,才能再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