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番外-院士選舉(1)
華國的院士選舉,是從每年2月開始的。
由院士或者機構(gòu)直接推薦候選人,七月開始不記名投票,一直要到八月才會公布。
選擇七月呢,是因為許多院士都在高校就職。七月差不多就放假了,剛好可以來投個票。
喬御對選舉的結(jié)果是不擔心的。
畢竟現(xiàn)在全國上下,也沒有人會卡他。
第二輪評審后,正式候選人的名單就出來了。
華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今年增選5人,一共10個正式候選人。
每年擴增,科學院的名額都是相當少的。
科學院1955年成立,57年第一次增選的時候,總只有18個名額。如今,每次增選的名額雖然多了點,但依然不夠全國的學者們分。
但凡一個有點野心,又有點成績的學者,誰不想當院士。
科學院下屬六個學部,今年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能分到5個人頭,已經(jīng)算是“豐收年”了。
喬御掃了眼候選人名單。
除了他以外,喻寒溪和譚子睿也成功入選。
因為國內(nèi)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歸國學者一開始想要評上院士,是相當難的。不過對于他們倆,應該沒什么問題。
要是評不上,就算學校答應,喬御也不答應。
楚潛山是彭云大學的生物學者。
今年64歲,已經(jīng)是第三次成為候選人。
院士增選兩年一次。
再等下次增選,他就66歲了。而過了65歲后,起碼需要6名以上的院士推選,而且必須要有4名都是同學部的院士,難度可就進一步加大了。
最主要的是,按照規(guī)則,如果連續(xù)三次沒選上,未來5年,都不能參加評選。
院士選舉七月開始正式投票,然而6月,他就來到了燕京,四處活動起來。
這基本上是潛規(guī)則了。
雖然說投票人名單保密,然而整個學部的院士就那么多,多拜托親戚朋友私底下問問,總是沒問題的。
按照地域劃分,他屬于西南學閥。
且今年的候選人里,只有他這么一個來自西南的學者,出于各種因素考慮,西南學閥出身的院士也不會投反對票。
只要有三分之二的人贊成,就算通過了院士評審。如果有大于五個人入選,則看贊成票的多少。
所以,楚潛山明白,自己要拉攏的,是其他學閥的投票人。
因為背靠首都,燕京學閥可謂是國內(nèi)學術(shù)界最大的山頭。
而這座山頭之所以如此凝固,就是因為兩所在燕京的top2大學。
如今兩院院士大約1700人,其中超過300人,都是top2大學的畢業(yè)的,足以見實力之雄厚。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清燕兩所高校的三名候選人,都會評上院士。
楚潛山一想起這個,心里就酸溜溜的。
這些人里,最年輕那位,年齡還不到他的一半。
如果他當選,那大概會成為華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
他跟身邊人吐槽:“要是我當初考上的是top2,也不至于64歲了還沒評上院士?!?/p>
過去好多評上的人,在楚潛山眼里,都是不如自己的。
譬如那個燕大的李東偉。
要不是燕大畢業(yè),又當了燕大的教授,院士有他什么事?
坐在楚潛山身邊的,是彭云大學的副校長李云霞。
這位副校長背景比較紅,是某將軍的直系孫女。因此,哪怕是京圈的人,也多多少少會給些面子。
學校讓李云霞跟著楚潛山來,一方面是怕楚潛山情商太低,事沒辦成,反而先把人得罪了;另一方面則是想借著李云霞的東風,辦點事。
李云霞不咸不淡地道:“那我們彭云大學,確實委屈了你。”
彭云大學在整個西南地區(qū),也排不進前三,雖然也是985高校,但因為彭云省經(jīng)濟落后,自古以來都屬于落后地區(qū),生源品質(zhì)和師資力量,也都平平。
領(lǐng)導們甚至覺得,當初能評上985,其實是中央出于扶貧因素考慮。
自從上一位院士去世后,楚潛山是近幾年來,彭云大學生物系所有受聘教授里,最有可能當選院士的人。
如今整個大學的院士數(shù)量為0,被剃頭了好幾年,作為985高校,的確有些尷尬。
因此,校長歹說好說,才說動了副校長出面,希望她能幫忙運作一下。
兩個人到燕京,雖然沒吃什么閉門羹,但大多數(shù)院士的態(tài)度都十分曖昧。
到院士這個身份地位,已經(jīng)不太需要看人眼色辦事了,院士又是終身任職。
上面有人不滿,最多卡一卡科研經(jīng)費……不過年紀都一大把了,卡就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