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寧在對話框里打字,又全部刪除,再重新打字,措辭,最終捏出一種略帶驚訝與疑問的語氣:“哥,我們圖書館好像要承辦一個考古學論壇,不會剛好就是你的那個吧?”
發(fā)出去之后,她有些后悔,覺得這話說得不好,有些太過刻意。然而在她猶豫要不要撤回的時候,聊天框頂端已經顯示“對面正在輸入”了。
“是在F大舉行的那個。”方繼亭回答得坦然。
可是為什么沒有人告訴我呢?
她還沒考慮好要不要問出口,方繼亭便又發(fā)來一條消息。
“之前看你期末考試太忙,又不需要什么東西,我怕打擾到你,就沒有特意說?!?/p>
方寧這才明白過來幾天前他那些話的用意,原來那并不是單純的閑聊。
可問清楚之后,心里卻更別扭了。因為她發(fā)現,她自己都想不明白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說到底,為什么要心緒震蕩,為什么要那樣在意關于他的消息,為什么要說謊,為什么要再度變回十四歲時那個脆弱而無力的方寧。
她明明不想這樣的。明明方繼亭來與不來根本不會,也不該對她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可是現在的她完全陷在了里面,甚至開始一遍遍地想哥哥說的“怕打擾到你”是什么意思。
哥哥是不是假設,或者至少是在潛意識里假設她聽到他要來的消息,就一定會影響學習?可他又是憑什么做這樣的假設呢,是不是因為默認她還沒有完全放下?
正反邏輯繞了幾回,方寧才陡然反應過來,無論方繼亭有沒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其實大概率也是沒有的),她因為他的一句話就腦補這么多,總歸不是什么好現象。
這說明了什么呢,她不敢再想下去了。
每次都是這樣。她明明那樣竭盡全力地在move on,過好自己的生活,這一年多里有那么幾次,她都以為自己已經能夠徹底放下了。
可是每當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心緒紊亂頃刻間將她打回原型,殘忍而冷酷地提醒她,她先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用的。
而在這一刻,方寧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原來只要聽到和方繼亭有關的事,她就會重新變成塞利格曼的籠中之犬。
一個習得性無助的絕佳范例。
==
【注】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更廣泛而言,習得性無助指個體經歷某種學習后,在面臨不可控情境時形成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不可控認知,繼而導致放棄努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